(多选题)
1.全世界仅有的同时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两项国际桂冠的自然风景名胜区有( )。
A.都江堰 B.峨眉山
C.九寨沟 D.黄龙
2.甲国公民廖某在乙国投资一家服装商店,生意兴隆,引起一些从事服装经营的当地商人不满。一日,这些当地商人煽动纠集一批当地人,涌入廖某商店哄抢物品。廖某向当地警方报案。警察赶到后并未采取措施控制事态,而是袖手旁观。最终廖某商店被洗劫一空。根据国际法的有关规则,下列对此事件的哪些判断是正确的?( )
A.该哄抢行为可以直接视为乙国的国家行为
B.甲国可以立即行使外交保护权
C.乙国中央政府有义务调查处理肇事者,并追究当地警察的渎职行为
D.廖某应首先诉诸于乙国行政当局和司法机构,寻求救济
3.根据违法行为的性质,法律制裁可分为( )。
A.刑事制裁 B.民事制裁
C.行政制裁 D.违宪制裁
4.行政主体承担行政责任的具体方式包括( )。
A.通报批评 B.赔礼道歉、承认错误
C.行政处分 D.履行职务
5.下列争议不适用《劳动法》的有( )。
A.李某雇佣赵某照顾自己患病的母亲,李某与赵某就报酬发生争议
B.大学生刘某利用暑假时间到某公司勤工俭学,刘某就工资问题与公司发生争议
C.某企业工会主席与该企业就年休假问题发生争议
D.某公司股东与该公司就年终分红问题发生争议
6.行政赔偿的基本形式有( )。
A.金钱赔偿 B.道歉
C.恢复原状 D.返还财产
7.依《民法通则》规定,我国公民的住所是( )。
A.公民户籍所在地 B.公民的经常居住地
C.公民的实际滞留地 D.公民的居所地
8.行政处罚的性质是( )。
A.具有制裁性
B.以惩罚犯罪行为为目的
C.以惩罚违法行为为目的
D.具体的行政行为
E.具体的司法行为
9.应用文议论的论据包括( )。
A.理论论据 B.逻辑论据
C.事实论据 D.历史论据
10.下列各项中,属于地方行政组织层级的是( )。
A.省 B.县 C.乡 D.村
参考答案及解析
1. 【答案】 CD
【解析】九寨沟、黄龙是全世界仅有的同时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两项国际桂冠的旅游胜地。
2.【答案】CD
【解析】“外交保护权”是指按照国际法,一国国民在外国受到不法侵害,依该外国国内法程序得不到救济时,其国籍所属国可以通过外交途径或国际司法手段向该外国要求适当救济。故B错误,C、D正确。该哄抢行为只是该国部分人的个人行为,不能视为“国家行为”,A项错误。
3.【答案】ABCD
【解析】“法律制裁”是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对违法者依其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而实施的强制性惩罚措施。根据违法行为和法律责任的性质不同,我国的法律制裁可分为以下四种:违宪制裁、民事制裁、刑事制裁和行政制裁。
4.【答案】ABD
【解析】行政主体承当行政责任的具体方式有以下10种:(1)通报批评;(2)赔礼道歉、承认错误;(3)恢复名誉、消除影响;(4)返还权益;(5)恢复原状;(6)停止违法行为;(7)履行职务;(8)撤销违法的行政行为;(9)纠正不当的行政行为;(10)行政赔偿。
5.【答案】ABD
【解析】劳动法是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等的法律规范,对一些不规范的用工,如家庭雇工、兼职人员、返聘的离退休人员等未作规定,A、B选项符合题意;根据《公司法》中的相关规定:利润涉及股东权益,公司无权决定股份分红方案,应当由股东会决议,因此股份分红引发的纠纷不能由现行的劳动法律法规调整,而应当适用《公司法》,当事人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故D选项也正确。
6.【答案】ACD
【解析】根据《国家赔偿法》第25条的规定,行政赔偿有三种赔偿方式:(1)金钱赔偿。它是以货币形式支付赔偿金额的一种赔偿方式;(2)返还财产。是行政机关将违法占有或控制的受害人的财产还给受害人的赔偿方式;(3)恢复原状。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财产因受到违法分割或毁损以致破坏,若可恢复原状的,予以返还财产或恢复原状。
7.【答案】ABD
【解析】《民法通则》第15条规定:“公民以他的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住所,经常居住地与住所不一致的,经常居住地视为住所。”从法理上看,为避免法律关系复杂,我国法律上的住所采取单一主义。经常居住地为住所时,户籍所在地就不是住所。故选项为A、B、D。
8.【答案】ACD
【解析】“行政处罚”是指行政机关或其他行政主体依法定职权和程序对违反行政法规尚未构成犯罪的相对人给予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故A、C、D正确。
9.【答案】AC
【解析】应用文议论的论据是用来证实论点的根据,主要有事实论据与理论论据两种。事实论据有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事实、日常生活、数据等;理论论据,有真理、公理、定理、名言警句、谚语、俗语、歇后语等。A、C为正确选项。
10.【答案】ABC
【解析】地方行政组织层级有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市辖区、乡、民族乡、镇。故正确答案为A、B、C。